“为两个小朋友感到骄傲!”5月22日,淅川县第三小学校长寇自峰告诉记者,连日来,刷爆朋友圈的“两名小学生救助路边晕倒的残疾老人”的主人公是该校四年级的陈曦和五年级的杨金瑶同学。
5月20日下午放学回家路上,陈曦、杨金瑶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拾荒老人瘫倒在路边,两个好心的孩子走上前去准备扶起老人,这才注意到老人意识已经模糊。为帮助老人恢复体能,孩子们轻轻扶起老人,跪在地上用自己的水杯喂老人喝了少量水,又买来八宝粥喂老人一口一口喂下,在孩子们的努力下老人逐渐恢复了意识……
这一幕打动了路上的行人,大家不仅用手机记录下了全过程,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帮助老人的行列中来。
“有谁认识这位老人,他在灌河路大转盘附近等待亲人呢!”
“焦急!焦急!焦急!两个红领巾的呼唤:请帮助老人找找家人吧!”
……
一时间,淅川县教育工作群@、学校家长群@、扶贫干部工作群@等数百个群同时转发,全城都在帮助老人寻亲人。
“当时已经晚上七八点了,两个孩子在老人身边已经守护仨小时了,当得知我是老人的亲人后,她们才离去,真是俩好姑娘。”被救助老人的外甥媳妇徐明霞介绍,老人名叫张生娃,上集镇槐树洼村牙子河人,今年70岁,三天前,老人独自外出,到了晚上还未返回,这可急坏了家人。“邻居、朋友都在帮忙分头寻找,三天了,还未见舅舅的影子,迷了路又不会说话,饭也不会讨一口,天又这么热,这可咋整?”亲属们急得直跺脚,在她焦急万分的时候,徐明霞从手机微信中看到了舅舅的信息,第一时间赶到舅舅身边,“” 徐明霞说,当晚,舅舅就被接回家中,目前,老人身体正逐渐恢复。
在淅川,“暖心少年”现象已非个案,拾金不昧、献爱心、义务劳动的事迹也是屡见不鲜。在淅川县第三小学就读的学生孙涵贻、孙诗涵两姐妹从2016年至今,每个周末都跟随妈妈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卫生,经常在节假日为环卫工人送去爱心早餐;被评为全国首批“新时代好少年”的九重镇第一中学学生张晓茹组织成立义务护河队,利用节假日宣传环保知识,清理南水北调干渠生活垃圾,开展渠首植树活动……
小小少年的暖心之举,像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丹江两岸,汇聚和释放着求真向善爱美的正能量。
“这得益于我县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淅川县副县长邵书燕介绍,近年来,该县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把德育作为改进家风、民风、党风建设的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因地施教、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开展素质教育和主题活动等,让德育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渗得进、有成效;通过“小手拉大手”德育连接机制,淅川各学校成立了家校联谊协会,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实现了家校联合育人,以良好校风影响家风、淳化民风、改进社风。近3年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淅川“大德育”工作网络构建以来,德育效应正从青青校园向淅川城乡的各个角落延伸、覆盖。
实习编辑: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