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文化创新正文

勇立潮头踏浪行 记“优秀共产党员”陈向东

【时间】2020-10-31 22:08:58  【阅览】

分享:

 勇立潮头踏浪行 
——记“优秀共产党员”、“南粤建设功勋人物”、“广东省优秀企业家”陈向东 
钟真池  宋晓琪 
题记: 

陈向东,海的儿子。他出生在南海边的一个渔港,青年时代成长在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南中国时,他勇于当弄潮儿,敢为人先,扬帆起航,朝着理想成功闯海;当岁月即将为他的人生刻出古稀年轮时,他仍然在追梦圆梦的大海中踏波逐浪。对于已经拥有的“优秀共产党员”、“南粤建设功勋人物”、“广东省优秀企业家”等多种荣誉,他坦然面对,凝视前方,心中的激情依旧荡漾,勇立潮头,踏浪而行—— 
 
一、 海边生长,海南历练 
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古港,迄今已有近600百年历史。始建于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从前是个渔埠,后扩展为圩。它位于广东湛江市遂溪县西部,名叫江洪,因面临大海,洪波滚滚而得名; 
这又是一个美丽丰饶的小镇,盛产种类繁多的海鲜;这里的人们重文重教,民风淳朴,薪火相传。 
1951年,江洪港的望族陈家,新添了一个叫陈赵呢的男丁,后改名叫陈向东。父亲陈敬三是读书人出身,祖上家族显赫,有远海捕鱼大船和商铺,历代耕海耕读,习字重文,家学渊源,藏书颇丰,虽是商贾人家,文化氛围甚浓。陈敬三从湛江培才学校毕业后,即遵父命回江洪执管祖产,继承家业。上世纪四十年代国共合作时期,曾经任江洪乡(现在为镇建制)乡长。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陈向东兄妹五人从小得父亲口传古典,手授书法,耳提面命,受浓郁家学之风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个个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在学校均成绩优异。大哥是江洪港开埠以来第一个本科大学生,曾获国家轻工部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省、部奖项,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从小聪灵的陈向东在遂溪县江洪中心小学就读,也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多次在全校语文和算术竞赛中获年级第一名。四年级时,他参加全县作文竞赛荣获第二名,这在偏远的江洪实属难得,消息很快传开,校内外一片赞扬声。那篇作文被学校板报刊登,作为范文受到老师的表扬。有趣的是,他获得的奖品除了一纸奖状,还有一碗面条!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吃面条!在大饥荒的60年代初,该是多么珍贵的奖品啊!他记得那碗面条的味道好极了,以至于后来的人生中不论吃什么面条,也无法比拟。小学六年,品学兼优的陈向东担任过班长和少先队大队长,三道红杠挂在左胳膊上,邻居们都称赞陈家这孩子有出息。    

那时候,小小年纪的陈向东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信心,他还不知道,因为家庭阶级成分划为资本家,父亲又当过所谓的伪乡长,愈演愈烈的“成份论”将带给他的是怎样沉重的包袱和巨大的压力…… 
很快,陈向东及哥哥虽个个成绩优异,但受家庭出身的影响,升学都受到影响,除大哥在外地就读幸免受牵连外,其余竟然止步于小学毕业!1966年,陈向东小学毕业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却连读初中的机会都没有。读书无门,就业无路,父亲被批斗,他在屈辱中流泪,在惊恐中徬徨,有心报国,何处投身?这个15岁的少年,不知道前路在哪里。1968年底,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潮流,荡涤了全国城乡大地。 
1969年7月,彷徨、迷惘的陈向东与湛江市一万多名青年学生告别亲人,乘坐红卫三号轮抵达海南岛海口市,他和部分学生再乘坐卡车,颠颠簸簸开进了在五指山区南麓七仙岭下的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三团(后改制为国营新星农场)六营五连。 

这是一个黎族苗族聚居、原住民没有汉人、还未完全摆脱刀耕火种原始社会形态的山区。五连是一个新建连队,深山大岭之间,灌木野草丛生,各种野兽出没。几十名各地知青第一次进山,什么都没有,全靠自力更生,一切从零开始。陈向东他们把行李放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立即手拿大刀锯子上山割茅草,砍桁条,人扛牛拉搬回连队,动手和泥浆,糊墙搭建茅草房。待到入住时,泥巴墙还湿漉漉的滴着水。床更简单,在房间的泥地上定点打4个木桩,两头钉上木条,再铺几块新锯开的长木板,垫上草席被褥,就是知青的新家了。晚上山风吹过,夹杂着不知是什么野兽的吼叫声,令人胆战心惊。从高宅大屋到这泥糊草棚,人生旅途的新生活开始了!陈向东少年不知愁滋味,反觉得有几分新鲜。 
   
当时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使命,是用艰苦奋斗的中国力量,突破外国权威人士关于在北纬17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理论禁区,在海南、湛江垦区种橡胶,打破西方在战略物资橡胶方面对中国的封锁禁运。知青们一到海南就投入了开荒种橡胶的大会战。许是年青吧,陈向东很快适应了兵团体制内实行的半军事化管理。 
清早,天还没亮,钟声唤醒睡梦中的陈向东,草草吃过连队饭堂简单的早餐,他就和战友们一起披着晨雾上山砍芭开荒。野滕横挂,枝乱草密,蚊子群袭击、山蚂蝗吸血、马蜂蛰、毒蛇咬,疟疾逞凶……陈向东全部领教过,最艰苦的劳动开荒挖穴,他也迅速掌握了要领,完成任务不在话下。当时每人每天要完成10个橡胶穴和50多米环山行三角路的任务,即按行距7米株距5米的规格,在陡坡上开挖出约2米宽等髙线三角行,三角行上再挖出长宽深各80cm的胶苗植株穴。山上的泥土掺杂着顽石,往往没挖几下,金鸡牌锄头就会撞击出火花,双手虎口震得疼痛难忍,有时手上的血泡破了,浸出血水,挖一下撕裂般地疼;海南岛的天气热,整天汗流浃背,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收工时背上的衣衫都结了盐霜……说不苦不累是假的,但知青们普遍咬牙坚持着,陈向东个子大,肯出力,又琢磨怎么把力气用得巧,所以他经常每天挖20个橡胶穴,超过其他人一倍。如此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每月定量40斤大米哪里够,加之缺油水,无肉少菜,平时大多只就着罗卜干、豆酱下饭,常常填不满肚皮。他默默地经受煅练,表现十分突出,逐渐成为连队的骨干。一年后转正工资定级时,经过大家公开评议推荐,团里批准将他的工资直接从一级晋升为三级,还任命他为班长。 
    1973年9月14日,“7314”号台风在海南琼海县登陆,风力18级,全岛暴雨如注。五连在七仙岭山脚下,平日里那条仅仅五六米宽、人可光脚趟过的小河,因为整个七仙岭至平顶山集雨区的降水都从这条小河泻下,造成山洪暴发,小河秒变5米深30米宽的急流,大量树枝枯木漂浮水面,暗涌漩涡,湍急而下。连队的猪圈设在河对岸山坡,平时踩着搭在河面石头上的木头小桥便可随意来往,此时,早已是波涌浪翻,交通中断。饲养员没法过河去喂猪,猪们饿了一天,纷纷探头趴栏,欲挣脱逃跑去觅食。那可是全连队一百多号人每年能吃上几次猪肉的全部希望啊!连队领导决定派人强渡河水,过去加固猪栏、喂猪,以保住众望所归的“二师兄”。那个年代,只以保住公共财产为第一位,至于人员的生命危险,倒因视为革命行动而被忽视。指导员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知青中水性最好的陈向东和广州49中知青黄建新。陈向东在海边长大,经常畅游于急流海浪中,曾获全县少年自由泳比赛第二名,还被省队相中作为好苗子,却因家庭成份被陶汰出局。以往在海浪中都不胆怯的他,此刻面对从山上呼啸奔腾而下的洪水,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命令。根据海上急流游水的经验,他选择以对岸直线头对上游45度的身姿,以最快的频率手脚齐划,减少洪水冲往下游的力量,游到对岸抓住树枝时,只离出发点向下游漂移了十多米,顺利上岸。上岸后回头看,广州珠江边的游泳好手黄建新缺乏冲浪经验,直线向对岸游,被急流冲下几十米,幸亏游泳功底扎实,也安全靠岸。他俩齐心合力,喂饱了嗷嗷乱叫的饿猪们,加固了护栏,完成了这个难以完成的危险任务。此后几十年,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陈向东都觉得后怕:要是万一“光荣”了,可就没有后来的精彩人生了!后来,根据陈向东的表现和特长,被调到营部和团部政治处工作。 
   
这段知青经历,陈向东经受住了艰苦的磨砺,逐渐成长成熟,而另一个最大收获,就是得到了此生真爱,有了长相知、长相守的爱人!那时他不过20出头,还是不大懂爱情的年龄,但他一爱就爱对了人,这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大约1972年吧,陈向东和连队文书何继红恋爱了!这绝对属于兵团知青中较早恋爱的。爱起来想藏也藏不住,不久这事就在连队传开了。虽然那时宣传 “扎根农场干革命”,而且兵团没有明文规定不准谈恋爱,但也不支持知青早恋爱、早结婚,特别是组织上认为不符合政治要求的恋爱,是要阻拦和反对的。他俩的恋爱,问题主要不是出在年龄,而是因为女方出身红色家庭,男方却是资本家子弟,这对恋人在他们眼里太不般配:女方来自大都市广州,十六中高中毕业,岀身杠杠的,且已经任连队文书,这可是文职人员,知青中的美差。男方是湛江小城镇的小学毕业生,最要命的是家庭成份又不好。连、营领导唯恐失职,明确表态反对,并写信告知了何继红的家长。还要挟她,如若一意孤行,文书职位难保。 
但真爱是拆不散的。不需要理由,不计较条件,他们爱了就义无反顾!果然,何继红因此被解除文书职务,下放班组当割胶工。而他们的爱仍然在燃烧,仍然在继续。可喜继红的父母开明,他们尊重女儿的选择,也相信自己的眼力:陈向东是个求上进、有追求的好小伙子! 1974年,这两位知青在农场成了家。1975年,继红的父亲退休,女儿可回城顶职。此时,陈向东已调到场部政治处工作。那几天,他忙着为妻儿办理调回广州的一应手续,有领导好心劝他:你别让你老婆走啊,回到广州她肯定甩了你这个海南农场佬。向东笑了,继红也含着泪笑了,他们爱的坚贞他们自己知道。 
    向东把妻儿一直送到海口秀英港的红卫轮旁,继红带着幼儿离开了海南岛,到广州铁路局工作。妻子在红卫轮上挥手时就做好了思想准备,以丈夫的条件,很难调到广州,为安顿好孩子,她只能先走。此生,这红卫轮可能将成为他们夫妻一年一度的鵲桥,但即使如此,他们也终生不离不弃,永远相随。 
回顾这段知青经历,陈向东感慨万分。他说:“苦难也是一笔财富”。他认为,青春犹如方程式,不可能选择时代,但生命却可选择激情,他无悔青春历炼。对那场运动和那段历史,一定会有公正客观的评说,而我们因为有了这样的历练,不管后来遇到什么大风大雨,都能从容应对。 陈向东的人生,对这段话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二、 砥砺奋进,都市扬帆 
陈向东夫妇没有想到,团聚的日子来得这么快—— 
1975年初,继红带着幼子回到广州;当年12月,幸运之神眷顾陈向东,他被幸运地直接招工到广东省电力局工作。     
告别海南崇山峻岭、热带雨林,结束艰苦的六年知青生涯,陈向东走进了大都市。能够和妻子儿子在一起,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幸福呢!尽管他身心疲惫,伤痕累累,但他不想抱怨,不愿沉沦,生活教会他坚韧,教会他隐忍,同时没有磨平他的锋芒,没有浇灭他的激情。 
陈向东从海边走来,从山上走来。大海赋予他过人的胆识与胸怀,大山给予他做人的坦诚和厚道。挾着海浪和山风,他又一次启程走向新的人生之海,新的职业生涯。   
 陈向东被直接招工到了广州,来到了国家经济建设布局在广州的大型骨干建设项目之一——黄埔电厂。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在建设工地当起重吊装工,每天将电厂安装的大部件、重型设备吊装定位。这个画面大家应该不陌生,陈向东就是平时电视里看到的在大工地上戴着安全帽、挥着小旗子、吹着哨子,在塔吊或大型起重机间穿梭忙碌的那班人中的一个。这在基建安装里属室外重体力劳动工种,但对经过农场千锤百炼的陈向东来讲,不算什么。他珍惜这个岗位,虚心向老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苦活险活抢着干,逐渐掌握了起重吊装技术,成为这个大企业大项目基建大军中的一员。由于表现好,他很快当选为基层团支书。    1976年春节后的一天,气温只有十多度,是广州少有的大冷天。陈向东带领一群青工到江面捞木头。当时基建三大主材都由国家计划内统一调配,黄埔电厂的基建用木材是从粤北林区调拨,经浈江北江珠江水道漂流运输至黄埔电厂边的江面。由于当时起吊设备不足,影响工程进度,陈向东就利用周日休息时间,组织青年突击队义务劳动,到江里捞吊木材。这活儿劳动强度大,弄不好还可能有危险,都是民工干的,但陈向东一马当先跳下水,起了带头作用。那天正赶上一位局领导到现场检查工作,指着游在远处打捞漂散木头的身影问:那小伙子是谁?工作人员说,那是青年突击队长陈向东。领导赞赏地点点头,交待工作人员通知陈向东明天到办公室找他。次日陈向东诚惶诚恐到了领导的办公室,经简短的交谈了解,又经组织部门考察,他被抽调到职能部门,成为以工代干的机关干事。这时他当起重吊装工刚满8个月。因为他积极主动地工作,加之在农场机关时文字功夫颇有长进,陈向东被领导及时发现,无意中实现了回城后的人生第一次蜕变。    此后,陈向东先后在省电力局的电力一局、技术改进公司机关当干事,后还升任人事科长,有了一定的职权。机关干部的工作轻松安逸,收入保证,如果就这么下去,也可以顺利干到退休,但那就不是陈向东了! 
一晃几年。1978年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陈向东敏锐地意识到:打开世界的大门向外看,我们远远落后了。身处大都市的大工业大项目中,面对新形势新技术的挑战,他反思:自己凭这张小学毕业证书,以及现有的文化技术水平,还能混吗?当时他也讲不清楚有多大志向和理想追求,总之为了生存为了跟上时代发展,他必须抓住青春的尾巴,哪怕耗尽青春余力,也要努力求学,奋然上进。七十年代末,省电力局为提高在职干部的文化水平,并为培养后备领导干部打基础,委托广州知用中学办了一期初高中课程连读的学历文化补习班,选培者有一般干部和科、处长。陈向东幸运入选,开始脱产学习。两年后,取得高中学历证书。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此短时间修完中学课程,不过能勉强应付单位对文凭的要求罢了,不足以支撑继续深造的基础,不足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他想:必须在数理方面补短板。    
于是每天下班晚饭后,陈向东赶赴各个基础课补习班。那段时间,单位、家里和补习班,成为等腰三角形,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沿着这个三角形高速运行。经过扎实的准备,1982年他参加高考,终于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入读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手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陈向东仿佛看到,一扇求学的大门打开了!   
31岁的陈向东重返校园,百感交集:寒窗苦读的岁月虽然来得有点晚,但毕竟来了!在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他的课堂学习也如鱼得水。毕业后他还继续深造,在职完成了NBA学历教育,在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独具心得,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追求卓越,陈向东结合工作需要,紧紧追踪发电动力系统常规和非常规能源的世界新技术、新动向、新结构,除了在国内不断学习深造,他还受组织委派,多次走出国门,考察学习世界最前沿技术和最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美国西屋、卡特彼勒、德国曼(MAN),法国苏尔寿(DTA)和日本NKK等十多个国家的发电设备厂家,都留下了他考察学习的足迹。到九十年代,他已经拥有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经济师两项专业技术职称,管理论文获得电力部的奖项。回想刚回城的时候,如果没有不学习就要落后的危机意识,如果没有骨子里那种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他很可能在社会转型中入列下岗队伍,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成为岸上不知所措的观望者……此刻,他完成了又一次人生蜕变! 
长期苦读、坚持钻研的知识积累,为陈向东实现理想抱负插上了翅膀。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省电力系统工作,1988年后他在省电力局技改公司任党委委员、总经济师,并兼任机关支部书记,主管企业管理,还分抓部分施工现场管理。他先后兼任肇庆市第一个220KV端州变电站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江门西江发电厂建设副总指挥等职务,参与了黄埔电厂,沙角A、B电厂,广州珠江电厂,从化吕田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型电力项目建设。 
     
陈向东是个善于分析问题、审时度势、敢担责任的年轻人,他清楚地知道,企业要走得更快更远,必须改革创新。在单位主要领导的支持下,他从80年代末开始,在当时政企合一的体制下,于省电力系统内率先进行人事、分配和劳动制度改革,彻底打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用工制度实行双向选择,分配制度实行多劳多得,干部能上能下。这三项改革制度的实施,是对铁板一块的全民所有制省属企业僵硬体制的有力冲击,充分调动企业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推动了企业大步发展。他们的改革举措,在国企劳动制度改革中独占鳌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当时广东多家媒体、包括《南方日报》整版作了宣传推介。陈向东也因为开拓进取、勇于改革、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全省电力系统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党务工作者。     
这时的陈向东年富力强,职务相当,在大型国企和政府机关干得顺风顺水,可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在这个基础上掰着指头算年龄算贡献算职级,他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组织上也透露了提拔意向。但陈向东却毅然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惊讶不已、难以理解的选择:放弃“金饭碗”,退还房改房,走出体制,重新创业! 
消息传开,领导、同事和朋友们轮番上阵劝说:这是一步险棋啊,不可造次。况且因为政企分开,你已调入省经委节能办工作,进入公务员序列,奋斗了半辈子,所得不易,就此罢手,太可惜!还望三思,三思! 
其实陈向东何止三思,他早已深思熟虑,自有主张。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他深知政府机关和大型国企虽然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由于体制原因,许多条条框框不是一时可以突破的,这就难免束缚今后的发展。他深藏心底的远大抱负和梦想,往往难以畅通无阻地实施。人近中年,更要抓紧时间,陈向东不甘平庸,不图享受,他说:博弈中谁能保证百战百胜,为自己的抱负去追求,努力了奋斗了,享受过程,输而无憾。何况为什么不能赢呢!海再大,可以跨越;海再深,可以探底。领略了海的宽广博大,怎么可能再退回岸上!他的决定,已不可改变。 
告别原有的体制,陈向东到广州保税区广保国际集团担任电力总监兼广保电厂总经理、党委书记。这是一个带有少许国有股份、以外资为主、体制外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他负责引进电力项目,并负责筹建新厂和运营。 
一个全新的舞台呈现在面前,很大很美也很险!投资要自己找,责任要自己担,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那三年,陈向东更忙更奔波劲头更足。他以过人的胆识施展智慧和才华,带领团队先后引进外资,建起了广州广保、徐闻捷迏、惠东东达三间地方电厂,改变了电力系统发电侧一家垄断的电力投资体制格局,令业内刮目相看。他被选举为“中共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是当届党代会唯一非公经济组织党代表。     
2008年博澳鸿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陈向东再次华丽转身,岀任法人代表、执行董事,主持集团日常工作。博澳鸿基集团是一家产业多元化的全国性现代集团企业,总资产规模达20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现代物流与商业贸易,基础设施、矿产资源、电子商务、房地产、资本运营、建筑工程等产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从此天地更大,陈向东的战略视野更广阔,他以前沿的眼光,严密的思维和科学论证运筹帷幄,理性决策,立足羊城,布点于珠三角的城市群,创业在粤北山区和粤西红土地,甚至考察了海拔5000米的西藏日喀则铅锌矿开採工地……他在全国和东南亚各地飞来飞去,每年漂洋过海、跋山涉水走过多少路程难以计算。据电脑显示,仅仅是2010年至2016六年间,他乘坐南航航班获回赠奖励旅程就超过35万公里。 
陈向东不愧是海的儿子,他的闯海故事还在继续,让人钦佩、泪目…… 
 
三、大坝丰碑,圆梦鉴江 
2015年2月9日上午10时28分,这是陈向东永远难忘的瞬间:鉴江供水枢纽工程试通水成功!那一刻,点击开机启动键,控制大楼各机房一排排显示灯闪烁,按一次结线的排列次序,视频、变频,保护、低压、高压各开关屏柜先后启动,紧接着,强大的水泵电机轰然启动运转。远程数据采集显示:各系统工作正常,启动成功!!! 
 
6年的艰苦创业,6年的日夜奋战,化作现场所有见证人的晶莹泪花和热烈掌声,融进了浪花奔腾的鉴江……陈向东极力控制住内心情感的巨大起伏,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BT模式建设的主责任方的主人身份,陪着在场的领导和专家们观看这一堪称丰碑的工程。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高度赞誉:“鉴江枢纽工程是湛江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将永远载入湛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册”。时任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还当场即兴赋诗一首:“鉴江奔腾浪涛沙,拦蓄进城淘万家,穿越海底进海岛,浇出钢花塑料花”。 
经质检部门按中国水利工程验收质量标准初步验收,11000个已验收单项工程质量优良率达96%,已超省优标准。目前正向水利质量最高奖“大禹奖”和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冲刺。更值得褒奖的是,如此规模的水上工程,杜绝了人员死亡和重大机械设备事故,一般事故频率控制在千分之二以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一行亲临鉴江工程调研时,给予工程高度评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等领导到枢纽项目调查,都充分肯定了建设者作出的奉献。     
这就是广东省最大单项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项目:湛江鉴江供水枢纽。它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陈向东带领团队在家乡的开篇之作、成功之作、靓丽之作。    
那天晚上,陈向东久久不能入睡,回忆如潮水,眼前一幅幅画面闪回:这些年一步步走来,他们踏平了多少波浪,战胜了多少困难,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啊—— 
千百年来,湛江淡水资源缺乏,常受旱灾困扰,近年来更是制约了工农业用水、经济发展用水,成为大项目上马用水保障的瓶颈。早在2007年,省市有关部门联合决定,建设跨流域调水项目湛江鉴江供水枢纽,以彻底解决湛江东南片的用水需求。由于投资规模大,省市两级财政一时难以筹措,决定釆用BT模式建设。这是广东省首次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入BT模式,当时省里尚未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BT模式由土耳其创立,逐渐被国际社会接受和引用,21世纪初引进我国。即政府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等项目,由非政府机构或私人投资建设,以EPC方式建造移交,采取政府运营,投资者分期回报的模式。此后PPP模式的普遍推广,就是BT模式的发展。     
2009年,博澳鸿基投资集团经公开竞争中标,成为总投资46亿元的湛江鉴江供水枢纽项目主责仼方,承担投资和建设。58岁的陈向东兼任BT主责方项目公司总经理、建设总指挥。开工典礼上,他当着时任省长黄华华的面表态:“用生命追求梦想,用行动承担责任,我们将组织一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一批先进的机械施工设备,攻坚克难,把一百多公里长的雄伟枢纽建筑奉献给湛江大地;把饱含着党和政府关怀的甘泉送到千家万户;把碧水蓝天白云留给子孙和未来。”    这是他掷地有声的誓言,从此使命在肩,战役就此打响—— 
 
根据项目规模工期的总目标,按国家现行基建程序,陈向东首先组织制定岀:“设计优秀,施工优良,监理严谨,管理高效,精品奉献,争创鲁班奖”的建设管理目标,并分解目标进行目标管理;环绕这个目标,按“基建狂魔”多年实践积累形成的成功管理模式,建立项目管理功能扁平化的部门设置层级架构,以求决策快速高效;同时设计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流程和预案,严格过程控制;择优选择主要管理骨干和管理队伍,形成坚强的执行力。随着高效的施工管理体系、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严历的安全监督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对质控进行横到边竖到底的严控,不留盲区,规范管理,这个大项目开工伊始就稳扎稳打,按施工进度网络图的控制阶段目标优质、高效、安全地推进。     
工程的第一阶段是围堰开挖,这和葛洲坝、三峡工程类似,就是先后在左右岸围堰,使河床变陆地来开挖坝基筑大坝。首期左岸围堰堰体半圈椭圆型长近3000米。经一年多的艰苦施工,海底变成大工地,完成了堰体吹填,基础开挖,19基坝体混凝土浇筑至正负00高程,土坝基础已升岀沉降层,施工进入高峰期。 
陈向东清楚地记得,就在这个关键期,一场考验从天而降:2010年7月22日,3号强台风“灿都”登陆吴川,最大阵风15级,风速超40米/秒,登陆位置正对堰体。堰体是临时工程按抗10级台风设计,且堰体外表面受水体挤压内表面悬空受力不平衡,抗险设计低于抵抗该场台风的能力。若堰体坍塌,永久建筑土坝完全损毁,其他构筑物也损失严重,将使工期延误,后果非常严重。当时距气象台预报的时间只有四天,情况危急!陈向东根据专家的计算分析,果断组织对堰体迎风迎浪面突击加固,薄弱部位正面加浇速凝混凝土,侧面实施加固沙包加压土工布等加固措施,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加固工作,使堰体提高了抗险等级,同时还对所有板房拉钢丝绳攀线进行了加固。台风登陆2小时前,所有人员撒出工地撒岀板房转移到安全地带,留视频监控。在不可抗力自然災害面前,陈向东十分冷静,顺势而为,首先确保人员安全。 
中午时分,台风从鉴江口登陆,风力尚未到最大,陈向东亲自开着大排量吉普车,沿堰体内腰路巡视观察,刚打开门整个车门被风卷走,台风先狠狠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正午时达到最大风力,顿时巨浪滔天,以排山倒海之势疯狂肆虐。但这回台风高兴得太早了:台风过后,工地的几十排临时板房拉着攀线也大部分被摧毁,一片狼藉,附近沿海大小堤围均坍塌,唯有鉴江枢纽堰体、围堰内的所有构筑及所有永久建筑岿然不动、完好无损,人员全部安然无恙。陈向东这才松了口气。 
翻查项目施工日志记录,自工程开工以来,先后遇到2011年“海马”、2013年“百嘉理”、2015年“彩虹”等多场台风袭击,有时一年几场。特别是“彩虹”风力达17级,破坏力惊人,将附近某码头巨大的龙门吊都卷到了海里。而陈向东和他的团队在这片土地上拼搏近三年,主体工程1800米长的32孔闸坝和土坝建成贯通,雄伟屹立在鉴江口,横锁大江,至今已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狂风巨浪的考验,穹顶双龙戏珠含祥吐瑞,气势磅礴,南挡滚滚南海,北蓄滔滔鉴江,有如在南海之滨,粤西大地,雄起了一座丰碑。 
与大坝同步施工,全线各分部项目也紧锣密鼓推进。 
南三河(地名,实际为海峡)管道跨海铺设分项目又是一项控制性工程。南三河是湛江港进出海辅航道,交通繁忙,不能停航施工。峡宽1.5Km,水深10多m不等,峡内涨退潮时海流湍急。陈向东团队在峽内海床吹挖顶宽15m深6m管沟,抛填垫层后再铺设双排钢管。吹挖后若不及时埋管,海流回淤前功尽弃。因此,吹挖管沟后及时辅设管道成为这个项目施工的关键。按通常施工办法,用浮具分段将钢管浮运至海面焊接成整线长管下沉,风浪大无法稳定,行不通;在岸上整线焊接好浮拖,由于跨度长,1.8m直径钢管刚性在波浪起伏中也会像面条一样软,易扭断,不可行;长跨度海底潜拖,重量超过现有拖重牵引能力,办不到……面对如此多的不可能,陈向东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多次组织设计院、省内外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创新性提岀新施工方案:绕开其严谨的公式和专业术语直白介绍,就是用橡胶浮筒沿管潜吊,减轻荷重;再在管底等距用圆型橡胶气囊垫滚,减少磨擦力;在岸上焊接连线,在繁忙水道下急流中顺管沟吹挖进度牵引拖进。他们采用这种创新性施工办法,圆满完成了南三河海底管道铺设分项目。这就是国内首创的大口径长跨度的水下管道铺设“底拖法”,已被国家科委授予“技术进步奖”,并在全囯施工单位推广使用。 
闯过一关又一关,枢纽项目的最难点,要数湛江湾海底盾构隧道分项目建设施工,湛江湾旧称广州湾,是湛江商港和军港进岀港主航道,最窄处仅仅2.3km,航道深50m,工程设计横跨航道,在海平面下60m海床埋深仅10米,建造2.75km长,内径6.5m海底盾构隧道,以供铺设输水管道,隧道直径略大于城市地铁隧道。彼时,盾构机掘进隧道施工已不罕见,但在海底60m,埋深10米低粘度的沙砾土层中,在6kg/每平方cm压强下施工,风险极大。陈向东平时工作有大刀阔斧、勇敢豪爽之风格,他带领的团队又是一个务实、严谨、缜密、尊重科学、尊重技术的管理团队,项目施工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他们收集对比了世界各地成功的施工技术,商请国内专家技术论证,由广东水利设计院汇总成最终施工组织措施,即采用泥水平衡法盾构掘进施工。当时国内没有同直径的在施工盾构机,也不具备制造能力,怎么办?为确保质量和安全,他们拨岀专项资金7500万元,委托日本三凌公司按世界最先进的德国海瑞克专利生产定型盾构机,从施工组织措施到机械设备,提供坚实的质量安全保障。 
2011年11月11日11时11分11秒,是泥水平衡盾构机掘进启动时刻。强大的盾构机旋转推进,全重超过250吨,刀盘装着四五种刀片,对粘土岩石切割如泥,机械手在刀盘后将每推进节5片管壁砼片自动安装密封成隧道,最高时每天推进15m。期间岀发井接缝因垂直深,地下水压大被挤爆发生大流量涌水,施工人员立即打灌注桩灌注封堵,经10多天的连续灌注填满溶洞,堵住了涌水。如此攻坚克难,解决了施工中一系列难题,经过一年多的海底奋战,盾构隧道全线贯通。在60m海底的高压强下,全线管壁连水渍都没有,堪称精品工程,这是当时广东省建成的第一条真正意义的海底盾构隧道。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到现场观摩学习,都禁不住啧啧称赞。 
 
如今,在鉴江出海口处,一道大坝雄伟屹立,横锁大江,上游形成一百多公里长、87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库区,横跨吴川茂名。下游双管并排,各长44km直径1.8m的钢管和pccp应力管如潜龙卧地,穿山越岭,两次跨海,直达我国第五大岛东海岛。20座巨大的泵房和调压站如一串珍珠嵌在沿线。整群构筑大气磅礴。其他各分项目的施工也全部完成,包括100多km的库区清理,44km长的管线开挖和双管铺设,20座泵站建设,以及全部机电设备的安装,安全监控仪器埋设等等。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的建成投产,彻底解决了湛江东南片近200万人口,特别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湛江宝钢、中科炼化、巴斯夫三个巨无霸大项目以及其庞大下游产业链的用水问题。 
因为陈向东的杰出贡献,他在201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南粤建设功勋人物”称号,第二年省企协评他为“广东省优秀企业家”,2016年、2017年他两次获评“广东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   
  又一次闯海成功,又一次梦想成真。陈向东喜欢忙里偷闲,到枢纽工程大坝上走走:晨㬢中观东库水面日岀,黄昏时看西海晚霞余晖,在日夜赶工的施工机械轰鸣声里,感受那种建设者的自豪,向往那份为民造福的欣慰。有时走着走着,他也会想家。这些年总在广州与湛江之间奔波,虽说妻子一如既往地默默支持他,他还是会有深深的歉疚:原先以为退休了便可以终日相伴,牵手“叹茶”,结果他食言了。 
  
四、心系桑梓 大海情怀 
少小离开家乡,后来转战省城,陈向东没有想到30多年后,又身负建设鉴江枢纽工程的重任,回到了湛江这片红土地。 家乡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也不再是那个青涩少年,但心系桑梓,情怀依旧。他积极支持家乡经济建设,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在乡民中有口皆碑。他自己却说:我谈不上有那么高远的志向和境界,只是不敢忘记老祖宗世世代代的教诲,做人要有感恩之心,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为家乡做些事,但求春风化雨,不望投桃报李。”    受过想升学而不得的痛苦煎熬,陈向东早在20年前稍有一点经济实力后,就首先想到了帮助贫困学生,开展助教奖教奖学活动。2001年,他担任广州广保电厂总经理和党委书记期间,就号召全厂职工尤其是共产党员,对口帮扶贫困山区韶关市仁化县桥头小学。个人和企业共同捐资,资助贫困学生,和受助学生结对帮扶,还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资助人到该校开展联谊活动,激励山区孩子奋发学习,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帮扶后这间小学的升中率提高26%,有些孩子后来考上了大学。    对家乡的教育事业,陈向东更是牵挂于心。2010年,他独自捐资100万元,在家乡首个成立遂溪县江洪镇教育促进会,他被选为会长,推动助学奖学奖教活动,并连续十年每年捐助。2019年,他再次捐资20万元,先后共捐赠250万资金投入家乡的教育事业,影响和带动了本镇和在外发展的江洪籍乡贤及机关企业,又再次筹集600多万元,扩大了助学规模和影响力,全镇受助受奖师生达1360人次。目前,江洪这个边远海滨小镇重教重学重文蔚然成风,成为教育强镇,每年高考上大学一本的超过50人。他的仁心善行,在当地广为传诵,他本人获赠 “心怀故乡 情系教育 造福桑梓”的政府授匾。 
2007年,以广深珠三角发展的湛籍商学工专各界成功人士为主,成立了广东省粤西企业发展促进会(广州湛江商会),陈向东当选为首任会长。他利用这个平台,以乡情为纽带,团结几千名会员,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投身社会、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慈善公益事业。 
同年8月,热带风暴“帕都”横扫雷州大地,暴雨袭击,降雨量达有记录以来的顶峰,湛江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水灾。陈向东得知灾情后心急如焚,立即联系著名的雷州籍企业家陈宇,假座他的广州茂德公农庄,举行大型赈灾募捐活动,号召促进会全体会员、社会名流贤达及在珠三角的湛江籍人士募捐赈灾,陈向东带头捐款20万元,其任职的博奥鸿基集团捐助 100吨大米。很快,全部捐款到账350万元,一周内汇到了灾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3级大地震,灾情严重,牵动着全国同胞的心。第二天,陈向东所在集团公司董事长韩庆云马上采购100顶帐篷,以最快的速度赶运灾区。接着,陈向东又发动本企业和粤西企业发展促进会会员捐款,共筹集了650万元捐助汶川。近年来,由他参与和发起的公益性社会活动,涉及救灾、教育、文化、体育、救助、扶贫、修桥铺路等多方面,几乎每个会员都积极响应,累计募捐超过1500万元,行善积德成为湛江籍企业家的自觉行动。     
这群被称为“湛商”的湛籍企业家,活跃于广深和珠三角各地,特别在房地产、建筑、汽车配件、回收等行业处于主导地位,一腔爱乡之情,又受湛江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吸引,他们纷纷回湛投资办企业。截至2019年底,10年间回湛投资额累计超过500亿,成为湛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陈向东在这方面的影响力和贡献广受好评,被推选担任湛江市慈善会副会长。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陈向东的工作已经够多了,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精力,花费那么多的金钱和时间,用于支持和从事各项有益身心的知青活动。他很清楚,6年的知青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他对他的知青战友们怀着怎样深厚的感情。半个世纪以来,他视知青同是天涯沦落人,和当年的农友们保持着密切联系。随着知青一代逐渐老去,绝大多数人退出了工作岗位,近年来,工作繁忙的陈向东抽空参与创建粤海兵团(农垦)知青网和后来的网站公众号,发起和组建了湛江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分别被推选担任粤海知青网核心组成员和湛江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他率先捐资20多万元在国家五A级景区广州白云山,建设被定为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知青亭,他发动策划组织6000多名知青和热心人士,一共筹集了180多万元;建设湛江“粤西知青文化园”,他不但慷慨捐资10多万元,而且从出资、选点、办手续到动工、竣工,历时一年六个月,他都亲力亲为,付出了大量心血。粤海知青网成立14年来举办的一系列大型演出、书画艺术展览、才艺比赛、联谊联欢等文化文娱活动,他都是组织领导者之一。这些活动传播正能量,歌颂新时代,影响波及全国知青。他参与组织1000多老知青到广州石马公园种植知青林;主编出版大型知青散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上下集;2014年和2018年他两次资助组织各500多老知青回第二故乡——农场回访,并积极推动回海南垦区投资办企业等……多年来陈向东岀钱出力,默默奉献,知青们有目共睹,交口称赞。2018年,海南农垦总局授予他“感动海南农垦知青”称号。陈向东感动了海南农垦,感动了许多人,同时他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奋发努力所感动,为他身边亲人的疼爱、朋友的帮助、同事的支持所感动……大家一定记得文章前面提到的陈向东那位聪慧、贤良的妻子吧!46年弹指一挥间,他们夫妻相知相爱如初,在陈向东的奋斗史和荣誉榜背后,离不开妻子的深深理解和鼎力帮助。他们的两个儿子也都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大儿子在广州工作,育有一子一女;小儿子在美国定居,有三个孩子,相聚时一大家子11人,乐也融融。陈向东一直是儿孙辈当之无愧的偶像和榜样。 
冬去春来,寒暑更替。陈向东不觉已年届古稀,但他仍心如赤子,奋发报国,柔情为民。他始终勇立潮头,不惧风浪无情,波涛汹涌;他一路踏浪而行,笑看中华雄起,沧海横流…… 
 
  
2020年10月于广州、湛江 
 
 
(作者钟真池,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化研究会会员。宋晓琪,女,资深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作家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来源】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ccnntv0015

分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