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治频道 > 法治通讯正文

记者直击营口交管支队不知疲倦的事故民警

【时间】2025-04-15 16:31:05  【阅览】

分享:

     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首席记者孙守印记者孙晓星)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陡增,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车、路、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各类交通事故多发频发,对负责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公安交通警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复杂的道路交通形势,如何快速、高效的处理好道路交通事故,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便显的尤为重要。
      为了解决交通事故处理这一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营口市公安局交通安全管理支队,坚决贯彻市公安局党委“除隐患压事故、保安全促畅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交管工作主责主业,紧盯事故处理重点、难点,坚持前瞻引领、战略导向,积极探索新时期交通事故预防与处理“跨行业协同、跨领域融合”新方法,成立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与处理合成作战中心,构建“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管理顺畅、集约高效”的大事故处理格局,实现了包括事故责任认定、保险理赔、人民调解,人民法院诉讼在内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模式。事故处理工作效率、群众满意度得到极大提高,事故预防效能显著提升,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急剧下降。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坚守在一线的交通事故处理民警和辅警,是他们的忠诚履职,是他们的昼夜坚守,是他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明察秋毫,是他们的公正、准确认定,是他们带着温度的苦口婆心,化解一起起矛盾纠纷,保一方平安稳定。
      在营口交管支队,就有这样一支默默付出、默默付出、毫无怨言的基层警队,他们平均年龄53岁,带着满身疾病、拖着疲惫的身躯,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在守护人民交通安全的路上从未缺席,不惧烈日严冬、无畏风吹日晒,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他们既是交通事故现场勘察的排头兵,又是认定事故责任的侦查员,还是调处事故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近日记者来到了他们中间,记录他们工作的瞬间。
      营口交管支队事故处理大队,现有现场勘查民警14人。承担站前、西市、老边、和沿海产业基地四个区897.43平方公里的事故处理工作。为了提高事故处理工作效率,大队将14名民警分为四组,每组3至4人,每天一个组值主班,一个组值副班,主班民警负责当日24小时的接处警、副班民警负责当日支援和突发情况的先期应对。
     8时20分。
      记者来到事故处理(八室)。经了解得知今天值班民辅警分工:四组负责人董森已经完成当日分工,并报告大队指挥室,与民警何海洋、刘明亮正在带领辅警胡淞贺、李韬、鲍冠予仔细检查执法记录仪、呼气式酒精检测仪等警用装备。


     8时40分。
  “东海大街与新华路,机动车与电动车……”董森接到出警指令。立即带领辅警胡淞贺前往事故现场。
  “您是全责,有异议吗?”“没有,我当时踩刹车了,可是没停住。”白色轿车的女司机不好意思地说道。“您没受伤吧,请把您的车挪到路边。”“你给保险公司打电话了吗?”“打了,还没到。”“你们在这等下,注意安全,保险公司出现场后,到交警大队二楼事故(八)找我去取事故认定书。”
   “这么快就处理完了?”记者不禁问道。“对啊,我们合成作战中心成立后,当发生交通事故时,肇事地点有监控的,大队远程快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会把监控视频发给我们。我们在赶往事故现场的途中就能看到事故是怎么发生的,这起事故是白色轿车由北向西右转,撞到由北向南直行的轿车,轿车负全责。所以我们就可以直接定责了,双方无异议现场就可以马上拆除。像这种无人受伤的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也可通过‘交管12123’APP进行视频报警,通过与接警人员‘线上见面’完成快速取证、事故认定、撤离现场,也就5、6分钟直接就可以将电子认定书发到当事人手机上。”董森向记者介绍说。
     9
     营口正大鉴定中心门前,受害者一对小夫妻已经在门口等候。“这是一起无证驾驶交通肇事的受伤当事人,今天来这里做伤情鉴定。如果构成重伤,我们将对肇事车辆驾驶人,根据交通法相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罚。”董森边走边介绍着。
    9时20分
    9:20回到单位时,八室门前已经等候了不少人,有人要协调医疗费,有人要接受询问,有人要领取事故认定书,还有人问这问那……董森、胡淞贺又忙碌在办公桌前,记者几次的提问都被无奈的打断。
  “都是新手上路,怎么办。”“你车技好,你不能要求别人车技都好……”记者来到事故(五),满屋子的人。有等着事故认定书,有等待定责的……刚下班的孙江正在处理昨天发生的事故。
    “昨天我们西市辖区共出现场26次,10起轻微伤,当场认定责任12起。还有现场没有视频,挪动现场的,还有的一方去医院,暂时询问不到,车速、车辆行驶方向不确定等等责任不能当场认定的,都需要进一步调查取证。今天原则上是可以休息,但这么多事要处理,能歇着吗?让这些当事人等着吗?只能是连续干。”听到这,一位在场当事人说道:“出现交通事故,很多当事人都在抱怨警察怎么还不到现场。现在才知道,不是警察去的慢,是他们人太少,事太多啊。”


      9时40分
      国宝一号东门,发生机动车与三轮车刮碰。董森和胡淞贺依旧是一边赶往现场,一边通过视频查看事故现场情况,判定事故责任。很快这起因同向并道发生的碰撞当场处理完毕。
     10时10分
     还在忙碌的他们,又接到指令,“营盖路中旺路口,两车相撞,车损严重。”董森、胡淞贺驱车上了营盖路。
     到达现场,询问是否有人受伤后,拍照固定证据,查看双方驾驶人的证件,了解事故经过,双方司机进行酒精检查,取下行车记录仪用以还原事故真实经过,拨打事故救援电话,绘制现场图……一切有条不紊。
    11时50分
     他们刚端起饭碗还没吃上几口, “通惠医院门前,发生事故,请出警。”放下手中的碗筷,带上装备,他们直奔事故现场。这样的情况在事故大队是常事,单位食堂经常出现吃剩半碗的饭,那是事故处理民警放下自己奔赴群众的最有力证明。
     13
   “路上办公”的他们返回办公室,马上开始整理上午发生的所有事故材料,因为所有涉事的当事人都在焦急的等待着处理结果,所以他们没有片刻停顿的时间。董森耐心向一起事故的受害者家属解答案件处理情况,“这当然是要处理的,但需要一定的程序……他细心的讲解法律法规和保险理赔等事项。
     几个小时的采访,记者看到、感受到:处理交通肇事案件绝非易事,出现场脚步匆匆,回到办公室民警便会被各种激动的、流泪的、指责的面孔包围,被高分贝争吵声轰炸着,事故处理民警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平心静气去应对,耐心讲解法律法规,苦口婆心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理性处理,公正执法。


     15
     又是一条指令:“电子文化商城北门发生事故,没有视频,责任不明”。大约七、八分钟,赶到事故现场。
   “我儿子骑这辆三轮车,我在后面骑自行车,一辆大箱货车呼的一下就撵过来了,我儿子躲这个货车就把人这辆轿车给碰了。”
     现场没有监控,董森一抬眼,看到了对面商铺的监控。迅速查看店主的视频回放,录下视频,固定证据。
   “我儿子头部做手术,我每天要陪着他出来拣点废品,或溜达溜达,他骑小三轮骑的挺稳当的,今天要不是我从后面一下把他的车拽住,后面的车要把他刮倒了,哎,那就……”
    “我们刚才查看监控,这位大姐说的情况属实,你修车的费用,是那辆货车主赔付,而不是这个三轮车赔。你们之间互留个电话,我们联系货车司机后,约个时间通知你们三方一起到大队来处理。”
     15时50分
      董森、胡淞贺来到依云小镇西门地库。拍照、勘查、向司机询问情况,定责后双方等待保险公司出现场。
     16时30分
      在结束事故现场勘查后,直接驱车赶往颐汤门前,董森查看现场后,判定由东向西行驶的轿车越线,将由西向东行驶的轿车倒车镜刮碰,应负全责。


     16时40分
     五大门前,白色货车突然起步将右转奔驰车右侧后车门撞上。“你有12123吗?可以远程视频快处。”“我也不会用啊。”董森手把手教轿车女司机进行远程视频快处。“货车是全责,你们进行视频快处后,很快就会把电子责任认定书发到你们的手机上,就不用去大队了,拍好视频立刻将车挪开,免得造成拥堵,现在是下班晚高峰。”
      17时30分
      刚回到办公室,前来处理交通事故的群众话音已在办公大楼的楼道响起。查看事故现场监控视频、发放车辆检验鉴定、事故现场证据公开、事故责任划分……事故处理办公室一如既往人气爆棚。
      办公室来访的群众逐渐减少,安静下来的办公室内,民警们开始整理材料:分析、研判、核对、录入、归档每一起案件的材料,容不得出现半分差错。
     19
      董森、胡淞贺放下手中的工作,赶往永红市场门口事故现场。
     20时30分
     一直在出警的刘明亮、鲍冠予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办公室。一名外卖女骑手随即跟了进来。
    “你的车筐撞了一个小坑,损失不大,对方是残疾人士,住廉租房,收入低,经调解工作,他同意赔偿你50元,你是否同意?”“那不行,我的车在那停着,他给撞了,他全责不能白撞。你给我开认定书,我去法院起诉。”,经调解双方未达成协议,为双方出具事故认定书。
      21时10分
      泰和北街路口南300米处,一辆轿车将路上行人剐到。刘明亮、鲍冠予立刻出警。
      一路上,从两人的述说中了解到,他们从早上出去就一直在接警、出警。有的警情真让他们苦不堪言。为了十元的赔偿报了警,本就没啥大事,又报了警,他们到现场调解,最后责任方将兜里所有的二十七元拿出来,说要给自己留下七元钱,给二十,另一方坚决不同意,把二十七元都拿到手才离开现场。
       记者不禁感叹:“这不是在浪费警力资源吗?如果人们能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该多好啊!”
       来到现场,“我们将对你进行酒精呼气测试,请配合。”测试后,将酒精度为零的结果告诉对方,“你看一下,酒精度为零。”拍照、查看行车记录仪……
      21时30分
       刘明亮、鲍冠予来到建设派出所,了解一起交通事故情况,直至22时30分才离开派出所。


     23时30分
     老亚龙湾两车刮碰,董森、胡淞贺出现场。
     0时30分
     董森、胡淞贺来到万达海底捞门前,处理两车刮碰事故现场。
      2时10分
       钢铁东路两辆大货车相撞,有人员受伤。董森、何海洋、胡淞贺赶赴事故现场。现场没有监控,他们仔细勘察现场,两车的行驶方向、撞击点……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夜间的事故处理比白天难度大,耗时也相对稍长,但黑夜从未成为怠慢的理由,近三个小时后,红蓝警灯闪烁,划破黎明的晨昏,他们返回大队。
      5
     此时的天空已经破晓,城市依然安静沉睡,可事故民警们却不一定结束全天的工作,可能还有突发事故,可能还得调查取证,还有好多的可能性,他们也都不知道是什么。能做的就是用警察的责任与初心去面对未来一切的不确定!“这就是我们的常态,已经习惯了。”
       以上的一幕幕仅仅是事故民警日常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遇到节假日,工作量直接翻倍。
      一天的工作,始于警情,终于警情,很忙碌,也很繁琐。没有法定节假日,没有固定上下班,不论春夏秋冬还是恶劣天气,警情来,人即到!接警、出警、勘查、走访、笔录……一天在紧张的工作中结束,又立刻在紧张的工作中开始。


      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导致事故处理民警的作息、饮食毫无规律,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职业病。李梓光说:“职业病和事故处理工作如影随形。59岁的姜传良,今年三月末突发脑溢血,现在沈阳住院; 55岁的张新平,去年肾癌摘除一个肾,手术后不到两个月就上班,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教导员段志猛患耳石症,从北京治疗结束就返回工作岗位;王斌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仍坚持工作;胡年胜腮腺瘤手术后,上午上班,下午针灸治疗;孙江腰椎管严重狭窄,行动不便,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他一直不做手术,坚持上班。”
      一天一夜的“共同战斗”拉近了记者和民警的距离,民警说出了心理话,辛苦、劳累和疾病能够克服,群众的不理解可以通过我们的实际工作可以化解,唯独对家人的愧疚不能释怀,民警笑称最怕过节串休,不仅节假日不能休息,还要搭上串休的周末,常年无休,大部分民警无法在老人身边尽孝、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成长。
 
 
【来源】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ccnntv0021

分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