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于艳 首席记者孙守印 )于东霞,女,汉族,1970年11月生,辽宁沈阳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农工党员,在职大专学历,现任沈阳汉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辽宁省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先后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于东霞作为乡村致富带头人,着眼于乡村振兴工作大局,利用中草药种植技术,持续助力产业振兴。打造的集农作物种植生产和乡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田园,在全省乡村振兴和农业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壮大汉夏中药养生文化产业园,为500名农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地区群众200余人自主创业,有效解决了困扰当地的就业难问题。在辽中区、凌源市等地指导建档立卡户种植中药材,推动实现产业脱贫。

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初春的晨光还未驱散寒气,于东霞的身影在五味子藤蔓间穿行,她的眼睛,虽然印刻了岁月的纹路,却依然明亮。这位从三亩薄田起步的农民企业家,用二十四年的光阴,将道地药材“辽五味”培育成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本草传奇”。 ——用科技赋能农业,以共享激活潜能,让大爱滋养乡邦。正如五味子兼具酸甜苦辛咸的性味,真正的共富哲学,亦需在多元价值的平衡中抵达圆满。

周如军指导农户病虫害防治
五味人生:从菜农到“五味之母” 一场因善意萌芽的转型 说起,自己的中草药事业生涯,于东霞的回忆被拉回到2000年,那时,她和丈夫沈阳市于洪区翟家镇守着70亩菜地,过着“起早贪黑一亩地年收入仅两三千元”的辛苦日子,此时,她并不知晓,自己源自本能的共情,一份朴素的善意,将意外开启人生转折,叩开中药材种植的大门。
当年,凤城的蓝先生投奔战友来到沈阳,租下与于东霞菜地毗邻的菜地种植五味子。当时种植主要靠牲畜耕地,来自外乡的蓝先生与这里的农户不熟悉,他能想到的只有雇其他农户的马耕种。于是,她问正在地里干活的于东霞在哪能雇到马车耕地。
“咱家现成的,还雇啥?你就赶去用吧。”本就热心善良的于东霞二话没说就将自己家的马借给了蓝先生。但蓝先生不善驭马,导致马在地里乱蹦,糟蹋了大量五味子种苗。
那些被踩坏的种苗,唤起她对农民心血本能的共情:“种地人哪有不心疼苗的?谁都不容易!”
于是,于东霞叫醒刚从蔬菜批发市场回来,一夜未眠的丈夫,两人一起帮蓝先生驱马翻地。“晚上,蓝大哥留我们一起饭的时候,他就和我们说,‘你们也一起种五味子吧,肯定比你们种菜赚钱’。我当时并不了解五味子,但是我这个人对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爱尝试。”于是,于东霞决定用3亩菜地来试种五味子。

采集数据
2001年早春,当于东霞接过蓝先生递来的五味子种苗时,自己也没想到这个决定将彻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因为,五味子的结果期为3年,并不能当年见收益,所以于东霞夫妇种下种苗后,主要精力还是用在了赖以生存的蔬菜种植上,经验不足加之疏于管理,原本种下的5亩种苗,最后存活的只剩3亩。同样因为疏于管理,原本3年就结果的五味子,在第四个年头才结果。
2004年深秋,当紫红色的五味子挂满藤架时,鲜果以14元/斤的价格被收购,平均一亩地的收入就高达近3万元,这彻底颠覆了夫妻俩的认知。“当时我就从来没见过一亩地收入这么多钱,我们种菜一年到头才能挣3000多。而且五味子还没像种菜费那么多心。”
市场无情:亲友守望本草扎根 市场的馈赠转瞬即逝,创业之路注定坎坷。于东霞夫妇刚尝到五味子带来的甜头,土地征收令就接踵而至。土地征收、辗转租地、价格暴跌,接下来的几年五味子成了无根的浮萍。面对“砍掉重来”的压力,她咬牙坚持。这份倔强在丈夫“再挺两年”的支持中化为转机,2011年价格回升,她不仅翻身,更坚定了对中草药产业的信念。
2004年,刚采收完五味子,于东霞所在的翟家镇就面临动迁,土地被征收。但是于东霞选择了继续种植五味子,于是,他们多方联系后,将种植地挪移到大潘镇。“不承想,在大潘镇刚栽了1年,大潘也开始土地征收”。于东霞的五味子再次成为无根的秧苗。
而此时,命运的齿轮为她开启了新的篇章,2006年,沈阳市政府开始号召农户种植五味子,在政府每亩千元补贴支持下她来到辽中,在辽宁区茨榆坨三社区重建30亩的种植基地,并带动附近农户一起种植五味子。
三年时间用心经营,终于采摘在即,于东霞迎来的却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市场无情的打击。2009年,五味子的鲜果收购价从14元/斤暴跌至1.8元,每亩投入的1.6万元成本都没收回来。“那时连爱人都要放弃,可我不甘心。我觉得价格还会涨回来。”而市场给予的考验还在继续,接下来的两年五味子市场价持续低迷。“那时候家里人都反对我再种下去,我也失去了信心,想把五味子都砍了。”此时,爱人却知道她心有不甘。“我爱人就说,咱现在放弃前两年的努力就白费了。再坚持两年,两年后,市场再不行我们就不干。”夫妻二人的相互扶持,迎来了五味子市场的再次兴起。

周如军指导施肥
然而,考验远未结束。2018年,被称为“植物癌症”的叶枯病肆虐田间,几百亩五味子面临绝收。危急时刻,沈阳农业大学周如军教授带着团队扎根田间,白天采集病株样本,夜晚在实验室培养菌种,最终研发出生物防治方案。这场战役让于东霞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不能单靠经验,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赋能:解码中药材的“数字基因” 2013年,于东霞走进沈阳农业大学课堂,成为“青年农民上大学”计划的学员。在这里,她遇见了人生的重要引路人——周如军教授。这位被农户亲切称为“戴眼镜老师”的专家,不仅攻克了2018年五味子“植物癌症”病害,更以“田间实验室”模式提供全程免费技术支援。“凌晨六点打电话他秒接,实验室分析病害从不收费”,周教授的倾囊相授,让于东霞的种植技术脱胎换骨:亩产从2000多斤跃升至3000多斤,而且是稳产。种植模式迭代三次,辐射范围从辽中扩展到抚顺、朝阳、丹东甚至河南、黑龙江。
在专家指导下,汉夏种植基地建立起全国首个五味子数字化管理系统。北斗导航系统精准定位每株作物生长数据,水肥一体化设备根据土壤墒情自动配比营养液,智能烘干车间通过物联网实时调控温湿度。这些“黑科技”让亩均效益提升40%,农药使用量减少60%。2019年,当“汉夏中药文化产业园”的航拍图首次亮相时,50亩中药花海组成的太极图案惊艳众人——这是周教授带着学生在春寒料峭中测绘半个月的成果。
“要让科技真正惠及乡亲们。”于东霞将所学倾囊相授,创建“巾帼创业联盟”,开发出“移动课堂+田间诊所”培训模式。北票市方淑兰在她的远程指导下,从连农药配比都搞不清的农妇,成长为能指导20户种植的技术骨干。截至目前,这种“科技火种”已播撒至辽宁6市13县,培育出5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
技术的突破催生了格局的升华。2017年,一则“中医针灸铜人成为国礼”的新闻点燃了她的灵感:“要做中医药文化研学,让孩子们认识草药!”在周教授的规划下,她将千亩药园打造成“可研学的活体博物馆”——道地药材按花期错落种植,科普园设计成航拍可见的艺术图形。尽管2017至2024年长达七年的筹备期毫无盈利,她却坚持免费接待近10万人次,用中草药之美播撒文化火种。孩子们在“本草迷宫”里触摸药材,在VR体验馆“穿越”《本草纲目》的诞生历程。这种“中医药+文旅”的创新模式,正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农家乐,形成年产值过亿的产业链。

科技局领导现场调研
代表担当:让道地药材香飘四海 在朝阳北票,有一个特别的扶贫基地,那里承载着于东霞深深的情感与付出。对于扶贫基地项目,她非常谨慎。“我怕在那种下了,要是不好,老百姓投入时间精力,没有收入,咱们这就是好心办坏事,我就比较谨慎。”
她担心土质和气候都存在差异,她不仅请来了农大的专家,还带上了测量土壤配方的公司老总,以确保万无一失。经过一番周密的考察和论证,他们决定在北票试种五味子。2018年,于东霞向村民们提出这个计划时,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尽管她承诺一亩地能收入五六千块钱,但村民们仍然犹豫不决。尤其是当她提到需要三年才能采收时,更是有人打了退堂鼓。最终,只有一位妇女主任方淑兰和她哥哥家决定尝试种植。
虽然,最后确定下来的种植面积不足2亩,于东霞却没有放弃,她亲自为这两家提供了免费的种苗,并时刻关注着五味子的生长情况。她不仅经常两地往返做现场指导,还通过微信与种植户沟通,指导他们如何管理田地,甚至在他们没有肥料的时候,免费邮寄肥料给他们。在她的精心指导下,五味子的长势喜人。
到了收获的季节,妇女主任方淑兰家的五味子卖了两万多元,净利润一万多元。“当时有些家庭妇女在方淑兰家帮干活,我就特意拿现金给她结算,让老百姓看着真正的东西,让他们看到真正能挣到钱的东西。”
看到一亩多地能有那么多收入后,村民们当初没有种植五味子,于是,几个村民主动找到于东霞,帮他们考察自己家的土地,于东霞就一户一户地给选地,送种苗。现在该村已经有十五六户五味子种植户,因为于东霞这几年不断地对方淑兰做技术支持,她现在也成为技术员,可以帮助指导其他种植户了。至此,这场扶贫实践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除了北票,于东霞还关注着其他地方的发展。她通过微信与河南等地的种植户保持联系,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她始终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
她常说:“我也是从农民过来的,我知道农民的不容易。既然跟我干,我就要让他们赚钱。看到他们赚钱,我也高兴。”这份初心和坚守,让她在扶贫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坚定。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于东霞的履职笔记里写满民生温度。2018年提出的《关于整治老年人保健品乱象的建议》,推动辽宁省建立“银发消费维权绿色通道”;连续五年呼吁将“辽五味”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在她看来:“人大代表就要做政府和百姓之间的连心桥。”

接待农业大学学生实践教学
大爱无疆:一株本草的共富哲学 朝阳北票扶贫基地、建昌县水灾捐赠记录、凌源市种植基地……每个坐标都记录着共富路上的暖心故事。于东霞的“共享计划”却让300农户的耕地焕发新生。于东霞的“有机肥配方共享计划”已惠及300余农户,在农业领域,有机肥配方堪比商业命脉。但她却坚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农户投资不易,赚不到钱我心更痛!”于东霞深知农业风险,却选择“反逻辑”行事:她公开五味子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自费为北票贫困村测土配方,垫付运费回收药材;建立扶贫基地,手把手将贫困户培养成技术员。当有人质疑“扩大种植会压低价位”时,她提出更高维度的解法——推动五味子列入“药食同源”目录,以市场需求扩容保障长效收益。“若能做成养生饮料,消耗量岂是药材可比?”这份远见,让她的技术分享超越短期利益,成为产业生态的共建行动。
2019年,经过考察后,于东霞在后岭村创办了“汉夏中药文化产业园”,产业园不仅成为沈阳农业大学实习基地,更通过“医养结合”新路径,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提供示范。如今,她的种植基地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民就业,户均增收超万元,真正实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而她在后岭村的700多亩产业园,也打破了“沙土地里开不出富贵花”的魔咒。
茨榆坨街道后岭村,曾经只能种植花生地瓜的沙壤,如今绽放出中药花海的斑斓。211亩五味子示范区如绿色织锦,50亩浆果采摘园飘散甜蜜芬芳,10亩中药材资源圃更似活态博物馆。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农业生产范式的革新——当沈阳农业大学的师生踏入这片实习基地,他们触摸到的是“医养结合”的产业脉搏,也是“三产融合”的生动样本。
而她之所以把产业园建在茨榆坨街道的后岭村,也是经过迁移的,当时于东霞在三社区的五味子小有规模,那时,她正在探索中医药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于东霞从小规模的五味子种植开始,经过20余载创新创业,她创办的沈阳汉夏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拥有浆果采摘区50亩、中药花海观赏区50亩、中药材辽五味子生产示范区211亩、中药材资源圃10亩、高标准温室大棚6栋,远近闻名、引领带动乡邻共同致富的专业合作社。于东霞先后被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

驻村民警走访
面对荣誉,于东霞的感触也很多,她说派出所民警把这块治理得非常好,村里的领导也非常支持她、积极配合企业发展需求。这让她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一心朴实做事业。“现在的派出所梁所长就任后,第一天就来我们企业走访。疫情期间各级领导也纷纷打电话询问。那时候我们很感动。但是感动的同时,我觉得我们也得做一些事,相互扶持,相互支持。”
疫情期间,于东霞看新闻了解到派出所都坚守在第一线,她就找三轮车给守在一线的民警送物资。“封闭期间派出所没有地方买吃的,那个时候哪都不开门,啥也买不着。于姐就把自己大棚里的草莓摘了,给我们送。”“当时老多箱草莓拉到我们眼前,当时眼泪就下来了。”提到这些,正在走访的驻村民警郝思璐和警务助理冯玉伟还激动不已。“我印象挺深,当时没有车,于姐就找人蹬三轮给我们送。”
说到警务助理,于东霞表示天天在村儿里都能看见巡逻的民警和警务助理,大大小小的事找他们,总能及时回应,他们是老百姓的平安守护者。
2024年夏季,葫芦岛市建昌县发生水灾,于东霞亲自带人将20多万元软枣,猕猴桃送到重灾区。

驰援建昌水灾
于东霞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善良、坚持、感恩与传承的动人篇章。她以一颗初心,扎根在辽阔的田野上,从3亩试验田到千亩产业园,从独自摸索到带动三省农户,于东霞用24年诠释了新时代农民的担当。她注册合作社、打造研学基地、捐赠灾区、免费授技,每一步都烙印着“先回馈再盈利”的初心。如今,“汉夏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成为辽中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而她仍在探索:黄精、白鲜皮、乌头等新品种试验田郁郁葱葱,五味子深加工蓝图徐徐展开。
“种地人最懂土地的力量。”于东霞的故事,是黑土地里长出的奇迹,更是一粒善意的种子如何长成荫蔽万家的森林。她的坚持,让中药材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草木,更成为滋养乡村经济的根系;她的情怀,让科技兴农不止于论文数据,而是田间地头实实在在的丰收笑脸。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每一株草药都在讲述一个道理:助人者,终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