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频道 > 公益书画正文

书法名家赵博海的书法人生趣事

【时间】2019-04-08 22:18:34  【阅览】

分享:

公益书画欢迎您展示作品,讲述您的故事!电话15040300233
(本网讯:赵海彤)赵博海,辽宁公益书画家协会常务主席、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直属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协会会员。

说起对笔墨的兴趣,得益于喜爱书法的父亲和班主任老师。“小的时候,每逢春节左邻右舍就会来找父亲写春联。那时的我就觉得写一手漂亮的字真好,平时对各种各样的字也爱看爱琢磨”。上学后,班主任老师喜爱美术字,上课前总会在黑板两侧用楷书、行书两种字体抄写毛主席语录。“别的同学都不当回事儿,只有我拿出小本跟着老师的节奏临摹。现在想想当时他对我影响挺大的。”在学校,一直参与写黑板报,美术字、勾勒空心字……各种样式的字越写越顺手,因为字写得好,所以常被老师和同学夸奖。

中学毕业后,到上海当兵。看到大街上悬挂的名人牌匾、百姓家中张贴的书画……大上海的文化氛围加之少年时获得的赞许,激发起了对书法的兴趣。只要有时间就逛书店买字帖,每星期仅有的一天休息日都要请假去文房四宝店欣赏名人字画。平日里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书法作品,都会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在上海调回沈阳的时候,整整收集了一大本的书法剪报。

书法相对于音乐、舞蹈而言是门“静”的艺术。在书法学习创作中不但没有感到枯燥乏味,反而静中寻乐,甚是欢喜。书法中字形、用笔变化形成的奇妙效果,被深深地吸引。在部队中午有午睡,战友们在寝室呼呼酣睡以此缓解训练之苦。几年来他从未睡过午觉,利用这小段时间读书、学习、练书法。这样既能忘却背井离乡的孤独感,还可以化解繁重的工作压力,更大的益处则是从书法中感受到了充实和快乐。

在部队期间,他结识了陆家衡等当地的一些书法名家。影响他最深的是著名书法家高式熊老先生。高老先生的书法、篆刻功底非常深厚。那会儿看了很多关于篆刻方面的书籍,因刀法多样而产生了困惑,不知道怎么才能把字刻得更好。高老先生的一句“执刀和执笔无定法”点醒梦中人。不久,赵老师的篆刻作品“有志者”和“事竟成”在《空军报》上发表。“虽然现在回头看那时的作品还不太成熟,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媒体上发表作品,也算是激励我前行的动力。”

1988年调回沈阳,平日里省吃俭用攒钱买下来的石头、刻刀、书籍塞满了整整两大行李箱。岳母误以为是带回来的礼物,甚是欣喜,可没成想到是一堆石头……
多年来,勤学苦练,在由篆刻印章向“书法家”蜕变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利用业余时间自费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每周一次课,一读就是三年,从未请过假。学习期间,认真梳理了《中国书法史》,从中了解文字演变、创新、形成的过程,仔细研究学习资料,熟读《行书字帖选》、《楷书字帖选》、《篆书字帖选》等,许多与书法相关的书籍都被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至今。天才离不开勤奋,那时候练习行书,仅《兰亭序》就临摹了几百遍,一天一遍再正常不过了。伏案挥毫至凌晨三四点钟已成生活常态,废寝忘食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爱人出门前嘱咐煮些海带,结果痴迷练字竟然忘了,把锅都烧糊了……

著名书法家董文评价赵博海的书法:长于楷则,善八分隶变,倾心行草,诸体兼攻,熔冶一炉,终以楷法而脱颖。究其缘由,“先入为主”。1990年,他对《张玄墓志》楷书字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临摹不下数百遍,中楷的沉着、清秀、劲健、细润和淡雅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一年间,先后参加了三次大展,其中以《张玄墓志》风格创作的作品入选了全国首届正书展。

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时光流逝,激情不减。1998年,调入辽宁省文联工作。为了将自己的书法爱好与工作完美的结合,甘愿放弃了办公室主任一职而选择了当一名书协干事。在1999年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上,一举折桂,摘得最高奖。此后多次入国家级书法展,享誉省内外,跻身名家之列。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被人们认可、传承需要很多因素,首先政府要提倡,将书法艺术上升到一定高度,赋予其一定价值,才能使书法人具有荣誉感,得到尊重,这也是一种激励,只有这样书法爱好者才会增多。其次,要将书法传承下去,不仅要真心热爱书法,还得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必须要肯付出肯吃苦。第三,书法不单纯是艺术品,还包括书写者的人品、学识、志向。
“书法追求不分退不退休”,未来的日子,赵老师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对书法艺术特点进行系统地梳理,还要续写历代书法理论、解读书谱、研究书法热点问题等等,为喜欢书法的人铺路,架梯。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公益书画

分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