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盛夏时节,来到灵寿县黑山村,仿佛一头撞进了大自然精心编织的画布里。北面远山如黛,东、南、西三面丘陵似浪,站在黑石山上俯瞰,整个村落恰似一枚被群山托举的翡翠。
黑石山堪称这片丘陵地带的奇迹,方圆几十里一马平川,唯独它拔地而起,通体黝黑如铁,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山腰有天然石眼,被当地人称作“二郎担杖眼”,传说是二郎神担山时留下的痕迹。
“枯条谁缀桃花米,嫩蕊初挼撒酒媒。”黑石山荆棘花正上演着热烈的争奇斗艳。这些荆花,攀上岩石,扎入石缝,昂着头颅,紫莹莹的穗子从山脚一直开到山顶,蜜蜂嗡嗡的声浪里,偶尔能听见游客惊叹:“这哪是山,分明是神仙的小花园!”
偏爱这淡雅的小花,它像被山雾浸染过的星辰,深沉而内敛,从不争艳,却在晨露中悄悄舒展小小的花瓣。当阳光掠过黑石山的岩壁,荆花的蓝便成了流动的色彩。这不是霓虹的张扬,而是老粗布染缸里沉淀出的质朴,像极了黑山村民骨子里的坚韧。
宋代诗人舒岳祥曾叹:“自古惟闻棠棣咏,后人多感紫荆回。”在黑石山,这漫山遍野的荆花才是夏日的主角。每年六月到八月是荆花盛放的季节,你看那灰绿色的枝条上,串串花穗如蓝紫色的瀑布倾泻而下,风过时花枝轻颤,像是给黝黑的山岩系上了柔软的腰带。
生在干旱贫瘠的山坡,根须深扎岩缝,却能开出如此素雅的花。可不是吗?这些在石缝里倔强生长的荆条,不正是黑山村从贫困走向振兴的缩影?它们默默装点着盛夏,用清香浸润着山野。
追溯黑山村的源头,得从唐朝末年说起。一位姓李的武将受伤后在此隐居,取名“李家村”,在炊烟袅袅中,繁衍成村落。直到某位朝廷官员登临黑石山顶,俯瞰屋舍俨然的村落,感慨“李家村”之名太过朴实,遂以山为名改成“黑山村”,还留下“此村必出栋梁”的预言。
这预言竟真成了现实。近代以来,黑山村的历史写满了热血与荣光。抗战时期,100多名热血青年奔赴前线,血染沙场。村口的“红色记忆馆”,有着黑山人最深刻的印记,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生说:“咱黑山的宝贝,不只是这石头山,更是老辈人留下的硬骨头精神。”
还记得早些年,通往黑山村的道路两侧,破房烂柴随处可见,五米宽的村道像是条打满补丁的旧腰带。如今的村庄早已换了新颜:通向村里的大道宽敞整洁,村道两旁建起了文化墙,讲述着村里的红色故事;硬化的道路直接通向了黑石山,荒坡上铺设了引水管道,种满了经济林,春天是星星点点的枣花杏花、金灿灿的油菜花,秋天是压弯枝头的酸枣和核桃……如今的黑山村,正蹚出一条“红色基因+生态经济”的新路子。村里盘活集体资产,将荒山承包给种植大户,发展起“黑石山杂粮”品牌;利用天然氧吧的优势,规划了“登山探险+农家体验”旅游线路,每逢周末,山脚下停满了自驾游的车辆。
最亮眼的是村中心的“黑山文化广场”,傍晚时分,五彩灯光下,老人在石凳上唠着家常,孩子在广场上追逐,富裕起来的乡亲们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笑声能传到黑石山的半山腰。
暮色浸染的黑山,山风送来一阵花香。这座古老的村落,正在红土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传奇。我想,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黑山村人,若此时归来,定能在熟悉的山形里,看见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故乡。
稿件原标题:荆花开遍的山村
乡村情韵 邢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