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文化快报正文

不忘初心,文化自信 ——记共产党员钟真池的文化情结

【时间】2020-06-27 21:30:15  【阅览】

分享:

建党99周年专题

   

不忘初心,文化自信

——记共产党员钟真池的文化情结

  

文 / 陈观友

  岭南山川钟灵毓秀,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在今天,国泰民安,百业兴盛,更是涌现出众多各界精英,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工农兵学商等领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

  提起钟真池这个名字,本市乃至本省政商界和知青群体都比较熟悉的。他担任湛江仪表厂厂长兼书记,后该厂改制为广东湛海仪表有限公司,他一直坚守在总经理的岗位上,至今已43年,算得上湛江市当年任老总职务年龄最轻、至今任老总职务时间最长的人了。

  他先后多次获湛江市委、市政府的嘉奖,十多次获省、市科学大会奖,机械部国家仪表总局优秀项目奖,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1995年被评为湛江市突出贡献专家,199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八五”期间广东省企业技术突出贡献奖。文学创作是钟真池的业余爱好,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令人敬佩。先后创作了100多篇散文、报告文学、论文等共100万多字,十几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的奖励。

谈起这事,钟真池只是平淡的对我说:“我一生清白做人,埋头苦干搞实业,工作之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上。”

  他这句话,我知道并非虚饰。

                                                             一生寻求,文学创作之路

钟真池从小对文学就特别爱好,作为与他同有知青经历和文学创作经历的我,对他的知青岁月及文学创作成绩都了如指掌。他用自已辛勤的汗水,使自己成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湛江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文学基础较为扎实。1968年在湛江一中读高一时,就被抽调到湛江市写作组,经常写一些学毛着的体会、评论、通讯的文章,并在市级报刊发表。1970年高中毕业后,主动要求上山下乡,到海南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乐东县少数民族地区当知青。不久,兵团根据他的爱好及特长,把他调到兵团三师十九团政治处担任报道组组长。在宣传报道工作中他不怕苦累,日夜奔走于各个山区连队,先后写出了一批知青、退伍兵和老农垦工人战天斗地、屯垦戍边的新闻稿件,被《海南日报》、《兵团战士报》、《军区战士报》和《广州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用。在日常采访中,他耳闻目睹了兵团大批知青,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甘洒热血写春秋,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特别是在开荒大会战的工地上,他白天顶着近40度的高温与农垦兵团战士一起砍芭,挖橡胶穴,挑水上山种植橡胶,出版工地战报;晚上挑灯夜战,采访撰写先进事迹材料,编写宣传专栏。他深为兵团战士艰苦创业的事迹所感动,于是组织团报道组收集采访湛江知青在天涯海角锻炼成长的故事,写成了《在天涯海角锻炼成长——湛江知识青年扎根宝岛接受再教育》系列报道。1972年5月20日,《湛江日报》在头版刊载了此篇报道,在知青界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从此,他与省、市许多新闻单位结下了不解之缘,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抑止。

  
      1976年初,钟真池被市委组织部调回湛江市委工作。同年,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他到湛江仪表厂挂职锻炼(担任副厂长),由于工作出色,不久他被提拔为该厂一把手。长期以来,他一直为企业的发展操劳忙碌、呕心沥血,在无数企业沉浮起落的年代,一个又一个企业不断交替登场,一个又一个产业冷热轮回,但湛海仪表公司依然傲立潮头,经历了产品创新,技术引接,嫁接外资,企业改制的艰辛岁月,风雨兼程走过了五十个春秋,闯出了自己的路子,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在这风雨如磐的日子里,钟真池老总竭尽全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文学创作始终是他挥之不去的情结,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写作上,甚至在乘汽车和飞机的旅途中也不放过。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励者,从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日常生活中,钟真池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边工作边读书,坚持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创作能力。先后取得了北京经济函授大学经济专业、北京师范大学高级厂长经济的毕业文凭,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经济专业学业,曾三次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级总裁研讨班学习,并取得结业证书。他文字功夫扎实,下笔流利,佳作频出,有不少作品获奖。其中,报告文学《引进世界一流技术,促进民族工业攀峰》入选香港发明家商会世界专利技术文献奖;《成功在于科技领先》获“中国仪器仪表报”优秀奖;还有30多篇与业务有关的散文、报告文学先后收入《中国改革者风采录》、《创业开拓风采全录》、《时代英才》等书籍。其生平业绩被《中华科技精英大典》收入,1999年任香港新闻出版社顾问。

  
近年来,钟真池创作的散文《今生有缘,岁月如歌》、《我爱燃烧似火的木棉花》、《尖峰岭之恋》等,报告文学《商海扬帆显本色》、《圆梦盐碱地,海红米飘香》、《圆梦鉴江》(廖国树合着)等作品先后获奖。同时致力研究推介中国传统文化、族谱文化、知青文化、诗廊文化等。

   
情系知青,弘扬知青精神

     
知青情结,历久弥深。不忘初心,辛勤耕耘。2019年5月钟真池被海南省农垦评为感动海南知青人物50名之一。作为老知青的钟真池,对知青岁月既有真切的感性认识,又有深刻的理性思考。知青岁月已经过去半个世纪,知青是吃了苦的一代人。他们大多数人错过了良好教育的机会,回城进厂后部分知青又遇到下岗、分流等就业难的问题!但与此同时,知青在农村农场的艰难困苦中历经磨炼,塑造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格,为屯垦戍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回城之后又发扬了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推动改革大潮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知青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为新中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为国家民族分忧,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他们在国家处于非常时期别无选择地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因此,从整个群体来分析,知青毫无疑义具备一种“为国分忧,勇于担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知青精神。知青历史,是共和国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年的知青,现在已步入老年,我们要有紧迫感,及时抓紧时间,组织广大知青把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经历写出来,以史料和文学的形式留存于后世,为资政、团结、育人服务。“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钟真池深有感触地对他所认识的各位知青作家说。

  
鉴于这样的认识,钟真池身先士卒,先后写了100多篇知青题材的系列散文、随笔和报告文学。除此之外,近几年来,钟真池还与湛江电视台、中国有线电视台等组织制作了以南粤知青为题材的录像影碟《历史将永远记住知青》、《新的起点,新的传承》,编写了知青纪实影集《岁月情怀》等。2013、2018年,钟真池与陈向东、廖国树等老知青合作,先后撰写编辑出版了两集粤西首部知青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包括续集),全书约115万字。这两本文集的讲述,真实、生动、全面,为再现南粤知青上山下乡原貌提供了丰富的知青史料,为研究南粤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知青精神遗产,为教育我们的后代献上了鲜活生动的知青题材读本。深受广大知青朋友喜爱,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钟真池深感弘扬知青文化,单靠一小部分人撰写一些文学作品还不够力度,得有个组织机构,动员、组织和领导广大知青积极参与,更好地做些与知青有关的实体事业。于是在2014年4月,他与陈向东等人牵头组织成立了湛江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带头倡议建设粤西知青文化园。在湛江市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得到了南粤6000多知青的积极响应,先后募款180多万元。粤西知青文化园于2017年5月4日顺利奠基,在奠基开工仪式上,湛江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郑重承诺,一年内把一个满意的知青文化园呈现给大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建园过程中,钟真池被查出癌症,急需住院手术治疗。手术顺利完成后,他为了当初建园的承诺,在身体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施工现场又出现他忙碌的身影,为粤西知青文化园顺利竣工做出了巨大贡献。

  钟真池(左二)接待到“知青文化园”考察的湛江农垦局局长郝爱剑(中)等领导

   
2018年5月4日粤西知青文化园按时竣工,来自国内外近七千多名知青参加了开园仪式暨《山野上那些木棉花》(续集)首发庆典大会。该园位于湛江市市区中心地带的南国热带花园里面最高处,园林面积18亩,分别建有知青路、知青广场、知青亭、风雨廊、留芳廊、怀想碑、亭志、雕塑、割胶铜像和数组小品等出自大师名家之手的建筑和艺术作品。还有楹联、诗词赋、贴画及种植的橡胶、剑麻等。置身期间,知青们可以重回那汗水飞溅、青春挥洒的蹉跎岁月。

   
不忘祖训,传承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钟真池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领会了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重要性的论述,联系到当今国家重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决心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完全用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他从传统文化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之魂,之源,要重塑中华民族道德体系,必须从根从魂从源抓起。钟真池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结合到家乡的文化现状,决定具体抓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编写《粤西钟氏族谱》;第二件事是建造九有贞孝坊诗廊与文化广场,和修缮贞孝坊。

  
先说第一件事:编修《粤西钟氏族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但记载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钟真池认识到修族谱的意义很重要,不但可以明辨世系、尊祖敬宗,凝聚族人、和谐社会,寻根有凭、联谊侨胞,还有最重要的,是教化子孙、传承文明。族谱中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古圣人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钟真池有感于粤西地区钟氏家谱的零散缺失,决心整理编撰一部《粤西钟氏家谱》。在他的牵头奔走之下,2015年3月重新成立粤西钟氏(接系)族谱编修委员会并亲自担任执行主编。他动用了300多人次、走访了30多条村庄、筹集了40多万元,历时三载终于把族谱编撰完成,共6集,近300万字。配合修族谱及弘扬宗祖文化、乡土文化,钟真池同时牵头成立粤西钟氏文化经济促进会,亲自担任执行会长,又创办《粤西钟声》文学刊物并担任执行主编。修族谱及主编《粤西钟声》都是十分繁重的任务,钟真池与其他参与编写的人员一道,冒炎暑烈日、天寒地冰,爬山涉水,走遍粤西大地去收集、核实材料,编写、修改稿件,日夜辛劳而不计个人名利。族谱的修成,福泽粤西钟氏子孙,和谐当地城乡社会,并对建设当地宗祖文化起了巨大的作用。

  建造九有贞孝坊诗廊与文化广场,和修缮贞孝坊,是钟真池牵头完成的第二件事。座落在坡头九有贞孝坊是清朝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钦赐的贞孝牌坊,2010年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贞孝坊自立至今已历177年,日久失修,一片荒烟蔓草。贞孝坊是古老中国精神的华表,道德的回响,它既是一把戴在每一位活着的女性头上的沉重枷锁,又是彰显贞孝光辉的旗帜;在现代的中国社会,“贞”固然失去其存在意义,但“孝”却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中的最强音,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钟真池懂得古为今用的道理,对待历史遗产,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与时俱进,教育后人。于是,钟真池牵头联系《湛江日报》、湛江市坡头区文联等几个单位,组织由记者、作家、诗人、摄影家等50多人组成的采风团,进行了一次主题为“走近钟灵毓秀的九有村”的采风活动,充分挖掘贞孝坊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建筑及美学等方面的价值、意义及开发利用的内容,共撰写了一百多篇文学作品,先后有30多篇在各大媒体发表,对贞孝坊作全面深入的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期待。2019年3月他又联合当地有识之士,奔走呼告,向当地政府求助、向社会发出倡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钟氏宗亲贤达的积极响应,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募集建设资金100余万。然后,挑选优质的文物修复专家对贞孝坊进行修旧如旧的全面修复,恢复贞孝坊昔日的风采。同时,对贞孝坊周围景观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改造,砌建长约300米的防风挡土墙,修建绿化文化广场和新建“九有诗廊”。古风流韵,新景胜迹,诗书继世,叠彩溢光。将九有村福地打造成为一个弘扬传统文化、激励崇德尚行、抒发家国情怀的引人入胜的教育基地。

  落叶知秋,晚霞满天。岁月从笔端流逝,写作仍不休止。钟真池现在又开始编写自己创作的文集《春华秋实》,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和知青文化。这是个发光发热的事业,钟真池多年来身体力行,一以贯之,决心继续推进这项神圣的事业。

  

  铜枝铁干立东风,

  熠熠云天意趣浓;

  不羡人夸花叶茂,

  丹心永葆老来红。

  

  钟真池这首托物言志诗,正是对知青精神、文化情结的真实写照。

 

───────────

注:本文节选自《钟氏企业家系列报道》之五

 

   作者简介

 

  陈观友,粤西湛江老知青,1965年在湛九中(后改为爱周中学)高中毕业后曾插队务农9年,回城后在湛化中学(后改为市27中)任教导处主任至退休。

  陈观友华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中教语文高级教师。现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文学艺术部副主任。有百余篇短篇小说、话剧、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以及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发表或获奖。

  其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生命的地平线》(原版为《命运》)于2014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获湛江市长篇小说文学精品奖。

   

 

      

 

  

【来源】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ccnntv0015

分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