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地方通讯正文

凿穿昆仑出平湖——兵团建工水电集团八建公司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水利枢纽项目建设纪略

【时间】2024-04-29 10:25:39  【阅览】

分享:

  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新疆讯(兵团十一师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力米拉·亚力坤   张海茜   何玉莲报道)四月的春风卷起塔克拉玛干的沙尘蔓延至莽莽昆仑山,给昆仑山间细长的河流、陡峭的山崖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两年多来,在这条全长504公里的玉龙喀什河上,来自兵团建工水电集团八建公司的水利“尖兵”,在这个地势险要、自然环境恶劣的昆仑山深处,不断创造着高峡出平湖的奇迹。

  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水利枢纽项目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金额78.13亿元,是一项以生态输水、灌溉补水为主,结合防洪,兼顾发电的综合利用型重大水利工程。兵团建工水电集团八建公司承建的土建二标,点多线长面广,开挖量大,施工场地紧张,包含多项重要节点项目。

  爬坡上坎的“蜘蛛侠”

  钻山入洞的“穿山甲”

  4月3日清晨,在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水利枢纽工程土建二标项目施工现场,高边坡施工工人樊青波认真检查着安全绳索。

  “这么高的山,爬上去害怕吗?”

  “不怕!做好安全措施就行了,我们每天像‘蜘蛛侠’一样爬上爬下,像‘穿山甲’一样入地钻洞,习惯了!”面对记者的提问,樊青波的回答轻松简单,但再看向5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不由得还是替他捏了把汗。

  同一时间,在该项目120米竖井施工区域,工人正在接受班前安全教育。

  “安全带就是你们的生命带,已经下挖到40米了,一定要注意脚下……”项目负责人胡文理反复叮嘱安全问题。

  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四高一深一窄一多”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高震区、高大坝、高边坡、高海拔,水库消落深度大,河谷狭窄呈“V”型,多泥沙,河床两岸陡峭,地质结构极其复杂。施工人员时而行走在近90度的崖壁,时而在地下100多米深的竖井里开挖、排险、防护,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施工,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高空作业的班组,我们换了好几批,有的来了一段时间适应不了就走了,还有的看了这环境说啥也不干。这份工作确实不易,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勇士。”项目副经理钟辉说。

  项目多为隧洞施工,面对隧道变化莫测的施工围岩,他们严格执行“先探测、管超前、短进尺、弱扰动、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合理安排精心管理,多次优化开挖、出洞方法,按要求操纵粉尘、有害气体和爆破噪声等指标,在全力克服施工难题的同时,实现“零事故”目标。

  啃“硬骨头”的“利器”

  敢于创新的“尖兵”

  经验的积累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该项目自2022年开工建设以来,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项目部本着“快速便捷、经济实用”的原则,归纳总结出在高寒、高海拔、高烈度、狭窄河谷及高陡边坡条件下洞室开挖、衬砌、边坡处理等快速施工成套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不断借助科技的力量,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其中,120米竖井工程,埋深95米,地上25米,是一项重要节点工程。”胡文理介绍,“因竖井传统导井开挖方式的作业面直径只有3米,传统的人工开挖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会耗费大量时间。”

  如何在传统工艺上进行改良创新、降本增效?

  他们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流程、新方法的应用解决传统工艺带来的诸多弊端。

  在竖井工程正式建设前,项目部多次商讨研究,最终确定导井开挖采用反井钻机施工法,施工人员无需进入工作面,不再受落石、淋水、有害气体的伤害。同时,新型高效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成本,节约工期47日历天。

  “在各隧洞工程中,我们也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比如,传统干喷法对环境和人工要求较高,空气污染严重,原材料损耗大,而我们采用的湿喷法回弹小、损耗低,全自动化施工,相对安全,成本低、效益高。”项目技术负责人张乘浪说,“项目部还成立了QC小组,进一步创新工艺,推行聚能光面爆破施工技术、施工扬尘控制技术等,使隧洞的开挖支护得到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为项目提高效益和安全的最强“法宝”。

  去年11月,该工程QC小组《提高水工隧道一次支护喷混一次验收合格率》成果荣获中国水利工程协会Ⅰ类成果,成为该公司首个中国水利工程协会Ⅰ类成果。

  攻坚克难的水利人

  兵团精神的践行者

  全年几乎无休、24小时不间断倒班作业、工期长达1795日历天,是怎样一支钢铁般的建设队伍扛起了这份重担?

  这支建设队伍平均年龄26岁,他们中有的刚毕业,有的才组建家庭,有的初为人父。他们坚守和奉献的背后是炙热的青春之志,是家人长情的支持和陪伴。

  “我们从谈恋爱开始就相隔两地,去年结婚后我下定决心,辞职转行,跟随他来到了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张乘浪的爱人盛丹丹曾经是一名护士,为了更好地支持爱人工作,也为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她从头开始,学习施工知识,又义无反顾地来到项目部,担任资料员。

  “进驻现场时看到寸草不生的大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家人也劝我回去,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初是因为爱人,如今还因为这项民生工程的深远意义。”盛丹丹说。

  未来也许没有人会记得这里的建设者,但是这项工程堪比一个伟大的奇迹,造福千万人民,结果大于过程。

  “四面陡崖,无路可走。在这么陡峭的山体怎么开路?怎么挖洞?没有捷径可言,是我们一步步走出来、爬出来的。”如项目副经理钟辉所说,每一条通往项目建设的道路都是这些年轻人用脚丈量、用心测绘、用情铺就出来的。

  在日复一日的施工中,他们每天面临晚间施工监督、技术难点攻克、安全生产督促等挑战,遇到问题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及时沟通,进行“头脑风暴”。

  “刚开始特别担心自己无法胜任,但团队的力量让心中的顾虑消散了。”技术员张嘉文负责2号支洞技术工作,从“技术小白”到技术责任人,他仅用了两年时间。像张嘉文这样的年轻人进步都是飞速的,这除了他们自身努力外,还有充满朝气的年轻团队、欢乐轻松的大家庭、充满困难和挑战的施工舞台,共同给予他们快速成长的养料和沃土。

  “团结就是力量。”胡文理说:“这句话听来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在昆仑山深处的我们,正是用这股团结的力量战胜艰难险阻、奋力攀登,把青春热血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xinjiang

分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