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社会民生正文

乡村深处的幸福家园

【时间】2022-07-07 07:09:15  【阅览】

分享:

      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首席记者孙守印记者高玉)二十年前,她带着30元钱离开家,来到西柳商场闯荡,积累了人脉资源,生意更是做得风生水起。二十年后,她带着70万元回来,在村里办起了第一个庭院老年公寓,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她就是大石桥市官屯镇顾山村的福禄寿老年公寓的创办人周素芬。


      创事业:敢拼才能立足
   “这哪里是养老院?这简直是家一样的感觉!”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会发出这样的一句惊叹。
     福禄寿老年公寓,虽然建筑面积只有264平米、床位数仅14张,但整洁干净的庭院,左面鲜花盛开的花坛,右面豆角、黄瓜、土豆硕满枝头,应有尽有,简约时尚的装修风格、温馨舒适的起居环境、轻松欢快的休闲氛围……这一切,都与传统的养老院形成显著的差别 。


      当记者走进老年公寓,周素芬正在给老人炖鸡腿。鸡汤出锅的一瞬间,温暖的热气在整个屋子里升腾起来。
  “我做饭菜不行,孔姐饭菜做的香,我们小院自己种的菜,纯绿色。”周素芬笑呵呵地说道。
  “小芬,我们还是习惯这么叫她,不怕人吃,每炖都离不开鱼肉,早上粥、馒头、鸡蛋、牛奶、小菜都有愿意吃啥吃啥,中午四个菜,晚上两个菜,天天不重样,吃的可好了。”
    53岁的周素芬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员,帮老人推轮椅、给老人打饭菜、陪老人看电视、给老人讲笑话……每天耐心地服务着每一个老人,和老人打成一片。
  “二十年前刚来西柳时,在服装厂剪过线头,做过饭,哎,那个苦、那个难就不用说了,后来开了个快递公司,一点点日子好了。现在闺女、儿子都成家、有了孩子,不用我操心了,自己也老了,也有了些积蓄,就想着做点啥,安稳下来。
     我3岁就没有了妈妈,爸爸是抗美援朝老兵。为了我们兄妹五个一直孤身一人,又当爹又当妈把我们抚养大。可我们都成家了,爸爸一人孤独到老,虽然我们经常去看他,可必定不能时时陪伴。
     父母慢慢老了,两鬓斑白,孩子长大了,有义务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但是独生子女家庭里,两个年轻人既要上班、学习,又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孩,还要承担照顾4位老人的责任。有时候可以说是不堪重负,这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国家鼓励个人利用庭院开设养老机构,所以就选择这个项目,必定这里的人熟人亲。”周素芬说道。


  “养老院并不是不赚钱,而是赚不了快钱。做养老,盈利不是目的,而是结果。”周素芬认真地说道,“做养老产业就是要用心。盈利是建立在用心服务的基础上的,只要你提供的产品物美价廉,提供的服务优质实惠,你一定会赢得老人的信任。信任的建立需要花费心力、时间,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耐心的。”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养老产业是典型的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利润比较薄的产业,听说小芬要去做养老,周围的亲朋好友顿时炸开了锅:做点什么不好,非要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亲朋反对,更有方方面面的阻力、困难。11万元买下一座庭院,翻建装修,办理各种手续,她一人忙前忙后……投入70万元,2021年12月28日,寓意幸福、吉利、长寿的大石桥市福禄寿老年公寓中心开业了。
     刚开业,只有一位老人入住,一个月要赔上万元,小芬咬牙坚持着,用最好的服务去赚取口碑,赢得“客户”。


     做公益:感恩才会久远
     周素芬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她觉得自己在几乎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能打拼出一片天地,都是因为大家帮助的结果。就是当年在村里开的小卖店都是左邻右舍捧场才赶起来的。她自筹资金创办了福禄寿老年公寓中心,用这种朴实的方式来回馈社会。
    公寓里现在有七个老人,最大的103岁,最小的70岁,三个不能自理的,只有一个服务员。为了不让信任自己的老人和他们的家人失望,小芬亲自担负起了护工的工作,像女儿一样给老人喂饭、翻身、洗澡、洗脚、换尿布,剪指甲...
 “能伺候103岁的老人是我的福分,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大年龄的老人,我得让他在这好好养老。老人是高坎的,家里条件不好,生活不能自理,没人照顾就到我这儿了,每月只收1000元。人家儿女把老人送来了,就得好好伺候,让儿女放心。”她经常早上五点多起床去给老人们买菜,确保老人吃的好;经常晚上已经半夜了,她还再巡查,老人们看到她都会很亲切叫一声“小芬”。她用爱心,给老人们最用心的服务,和最贴心的关怀,让他们感觉在家里一样。


 她的老年公寓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天下午,必须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洗脚、洗屁股,不能让老人觉得不舒服,也不能让老年公寓里有异味。所以不少第一次来到福盛老年公寓的人都会惊叹——这么干净啊。
“我是21年12月30日来的,在这里住真好,我老伴去世七八年了,孩子都忙,我自己过,每天爱动不爱动自己得做饭,做一顿吃上一天是常事,大多时候是糊弄一口就得。来这里,一顿吃上好几个菜,顿顿吃新做的。冬天屋里是暖气,二十六七度,再也不用冷呵呵地去生炉子。过年,我的儿女来接我回家,我都没回去,这就是我的家,我在这过的年。我身体好,帮着种种菜,喂喂鹅,跟着小芬去市场买菜,小芬竟买好的,新鲜的菜,什么水果下来了就买。榴莲、牛油果这些我们从来没吃过的她都买给我们。小芬这孩子心眼好,一个月才收我1200元。”82岁的张大爷伸出大拇指夸赞道。
“城里的养老院我去过,但我住不了。我喜欢农村,住惯了农村,出门就是小院,可以吃上自己种的菜,空气新鲜。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电风扇,一屋还有一台电视,这里就像在家一样,小芬就像亲闺女。”80岁的王校长高兴的说。


      助他人:爱心需要传递
     周素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家始终都在帮我”,她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应该积极去帮助别人,爱心需要传递。
      村里一个孩子,父母都不在了。那年骑摩托车肇事,伤的很重,周素芬在西柳听到消息后,立即和朋友驱车赶到医院送来15000元。
      她得知村里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需要帮助,便忙里偷闲地去看望孩子,并送去1000元。
      疫情来临,她为汤池中学送去口罩。
     平时,听说有贫困地区的学生需要帮助,她都积极组织购买文具和衣物,寄到最需要的地方。时间长了,她的养老院成了一个爱心捐助的集散地,很多爱心人士跟她交朋友,一起做慈善,让爱心传递出去。村民很多人抽时间到他的公寓做义工,陪老人聊天。


      能歌善舞的周素芬,自己出钱购买了服装、音响,成立了40多人的广场舞舞蹈队。队员们每晚在公寓院内在周素芬的带领下,和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慢慢的老人开始互动,有的参与跳舞,有的鼓掌喝彩,就连坐在轮椅上的老人都随着音乐的节奏拍着手,小院里充满了欢乐,荡漾着欢声笑语。
     公寓的知名度在提高,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从开始时的一名老人,到现在的七人,已经有儿女主动将父母送到这里来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来到这里,公寓的经营状况也会越来越好,不久的将来,公寓便能摆脱长期以来依靠外来“输血”维持的局面。
     “我不想让老人们只是因为吃、穿、住而寄宿在我这,而是希望让这里变成有温度的家。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福禄寿俱在。现在比过去好多了,将来还会更好,我还要继续扩大规模,还要继续研究我们的服务,继续为老人提供更贴心的养老。我在门前承包了三十亩地,准备明年开采摘园……”望着窗外的一抹灯光,周素芬说着这些话,美好的憧憬写在她的脸上。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ccnntv0021

分享:

相关阅读